普洱茶收藏亂象是普洱茶行業發展初始階段的一種自然現象。2006—2008年這幾年,各地方收藏普洱茶的行情比較混亂,很多是以個人訂制為主,導致這部分茶的量很大,很多人收藏普洱茶,還把自己的名字做成茶葉的內飛,做成自己的小品牌。不僅沒有形成品牌效應,而且這類產品在市場的流通性也非常低,個人收藏少則幾百公斤多則數噸,想要真正地把這樣的產品進行市場化是很難的。 我認為,這樣分散化的收藏很不利于未來產品的流通,舉個例子,當消費者真正需要年份茶的時候,他們并不知道誰的手里存放了這樣的茶葉,存放茶葉的人也不知道要賣到什么地方,就形成了產銷脫節,信息不對稱。所以,最近這幾年很多收藏愛好者和企業,收藏的茶葉都走向了品牌化,最起碼也要找一個有知名度的企業來生產壓制,才能實現產品收藏的品牌化。普洱茶收藏首先要扣除銀行的貸款利息,再加上倉儲的成本,所以我認為,健康的倉儲升值的年增長率10-15%左右比較合理。 普洱茶的倉儲可分為干倉茶和濕倉茶。由于過去的倉儲技術和條件有限,2008、2009年以前比較流行在香港、廣州、深圳等高溫高濕的地方倉儲普洱茶,形成一種獨特的濕倉味,這種味道很適應廣東、香港等一些普洱茶成熟的消費區,已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消費群體,而很多新興的普洱茶市場還是對這個味道不太適應,很多北方的朋友就會覺得那就是霉味。
自然倉是我較早提出的概念。所謂干倉,就是在相對濕度不大于75%的狀態下,通過自然的溫度及濕度來進行倉儲,干倉茶最近幾年又被細分為現代化的干倉工藝,以東莞為代表大量地對儲存茶葉的倉庫進行現代化的控溫控濕,這一類被稱為現代化的干倉工藝。比如在云南,大部分地區的濕度都不會大于75%,就在這樣自然溫度、濕度的條件下進行倉儲,普洱茶后發酵及茶多酚的衰減轉換會慢些,但是通過這樣的轉換,茶的味道就會隨著年份的增加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某種程度上來說,控溫控濕的倉儲就好比標準化的大棚蔬菜,可能出來的產品比較一致,但也就缺少了品類的豐富性。如普洱、版納、臨滄、昆明都可以做自然倉的文章,因為各地的溫度濕度不一樣,所以同樣一款茶葉在不同的地方存放幾年以后轉化的味道是不一樣的,這就是存放環境對茶葉的后續產生的影響。 目前很多人在提倡建設自然倉,這已成為云南省各級政府和企業的共識,也是迫在眉睫的工作。一個產業的發展需要打造一條全產業鏈,在過去以綠茶和滇紅為主的時代,不重視普洱茶的倉儲環節,生產的茶葉在一兩年內必須要賣掉或者喝掉,這就導致了當時的產業鏈只是“基地種植粗制加工——工廠精深加工——市場消費”。而普洱茶的全產業鏈為“基地種植粗制加工——工廠精深加工——倉儲升值——市場消費”,普洱茶真正的價值是需要通過倉儲來實現,倉儲以后進入市場,才能完善整條產業鏈。 我個人認為,現在各級政府在扶持的著力點上,應該從第一、第二產業的基地和加工轉化為第三產業倉儲升值及消費市場的拓展,因為這個行業真正能夠使它提升價值是倉儲的環節。 雖然倉儲的環節比較復雜,因為云南從事普洱茶加工的企業特別多,很多企業在茶葉價格高的時候,就充當一個茶葉搬運工的角色,高買高賣,在茶價低迷時低進低出。這樣一年賺到的錢非常有限,而真正賺到錢的是那些有資金實力、有條件的倉儲企業,因為這些企業手里倉儲了大量的茶葉,它們對整個行業才有話語權和定價權。這就是為什么云南雖是普洱茶的原產地,但在普洱茶的行業里面缺少應有話語權和定價權的原因。 本文系普洱人家原創出品,說茶網發布,作者:包忠華 |
藝術家推薦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