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藝術館(以下簡稱“群藝館”)是向廣大人民群眾進行宣傳教育,研究文化活動規律,創作文藝作品,組織輔導群眾開展文化活動的公益性社會主義文化事業機構。長期以來,群藝館一直肩負著傳播先進文化意識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職責。 2016年 各項文藝工作取得長足進展 近日,記者從自治區群藝館(區非遺保護中心)了解到,2016年,自治區群藝館舉辦專題培訓班23期(次),開設常態化培訓班120期(次),受訓人數達2000余人次,比上年增加近500人次;選派輔導老師深入學校、社區、企事業單位進行輔導培訓17人次,比2015年增加8人次;舉辦各類展覽21期(比上年增加4期),參觀觀眾20余萬人次,比上年增加近3萬余人次;在劇場舉行文藝演出、學術報告等21場,觀眾5千余人次,基本上實現了“天天有培訓,周周有演出,月月有展覽,季季有匯演,年年有精品”的目標。 經過近四年的努力,自治區群藝館推出了“3·28文藝演出”、“全區少兒才藝大賽”、“‘文化遺產日’藏戲展演”、“指尖神韻——藏族唐卡藝術展”、“ 新年笑星匯”等“三貼近”的文化品牌活動,目前這些活動已被推薦到文化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十三五”期間全國重點文化資源共享建設項目內容。其次,自治區群藝館基層藝術團去年創作了以《妙音踏舞》、《太陽照耀雪山上》為代表的10余個歌舞節目,其中《妙音踏舞》榮獲第17屆群星大獎,《太陽照耀雪山上》榮獲區黨委宣傳部“五個一工程”獎。 同時,自治區群藝館始終注重國際間、民族間、區域間的文化交流工作,2016年全年參與國際間文化交流活動3次,邀請全國文化交流志愿團10次、200余人,開展文化交流活動8次;組織團隊赴內地參加各種演出、比賽、展覽展示活動11次,為西藏文化走出去作出貢獻。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為了改變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重申報、輕保護的現象,自治區群藝館組織專人完成了“望果節”、“ 雪頓節” 的拍攝整理和除昌都以外100余支民間藏戲隊的普查調研工作,完成了10名高齡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編撰出版了《西藏非遺圖典》、《西藏農耕文化圖典》、《嶺國妙音——格薩爾音樂集》等9種圖書音像制品,既有效保護了傳統文化,又對基層保護單位起到了帶頭引領作用。 2017年 繼續傳承和保護先進文化 新的一年已經來臨,在全新的2017年,自治區群藝館將繼續以傳播先進文化意識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為己任,舉辦那曲地區、日喀則市、林芝市等部分縣區的培訓班;舉辦全區民間藝術團(聲樂)培訓班、(相聲小品)培訓班和(歌曲)培訓班;舉辦“春雨工程”(大講堂、大舞臺)系列活動;舉辦“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與非遺保護學術研討會”;舉辦“非遺保護與數字化建設”培訓班、“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培訓班、“文化志愿者”培訓班等系列培訓班。 除此之外,自治區群藝館還將編輯出版《西藏少兒鋼琴培訓教程》、《藏戲基礎知識》、《首屆西藏油畫作品展》、《雪域少兒歌曲》第五集、《傳統八大藏戲劇本》、《西藏民間藏戲隊圖典》、《西藏藏戲面具藝術》、《西藏風物志》、《嘎爾魯樂譜修訂版》、《藏族童話故事》、《謎語小冊》等出版物。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傳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物質文化遺產共同承載著人類社會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體現。作為文化資源大區,截至目前,我區共有藏戲和格薩爾兩項入選聯合國人類非遺代表作品名錄,國家級非遺項目89項,自治區級非遺名錄4批323項,其中就包括扎年琴的制作技藝和彈唱技藝。扎年琴作為西藏乃至整個藏族地區普遍流傳的傳統樂器之一,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揚它的彈奏技巧,自治區群藝館將于今年舉辦“高原琴韻”首屆扎年琴演奏大賽。還將開設“非遺學堂”,對個別具有代表性的非遺技藝,邀請非遺專家免費進行授課講解。 除此之外,經過近四年的研究和收集整理,自治區群藝館已陸續編撰出版一系列西藏農耕系列書籍和影像資料,其中包括《西藏農耕勞動歌謠》、《西藏傳統農耕用具圖典》、《西藏農耕文化》、《西藏四季農耕活動》(DVD)和《西藏農耕工具制作技藝》(DVD)等。其中《西藏傳統農耕用具圖典》就包括17類農耕用具生產技藝和300余幅實物圖片,較為全面地記錄了西藏各類農耕用具的名稱、材料、用途和生產技藝等。2017年,自治區群藝館(區非遺保護中心)將完成“西藏農耕展廳”的布展和對外開放工作,布展并開放“西藏面具藝術展廳”,建立“西藏風箏文化展廳”等。 |
藝術家推薦
more